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71] 赫塔·缪勒和龙应台
冰河 2009-12-20 23:20

一直想看《大江大海1949》而不可得,台妹答应过年后给我买一本托人带过来,目前只好看电子版,不能忍的排版和错别字让我顺手捡起了她从前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说实话一直没好好看完,因为作为一个新手爹,看着自己的孩子未来也将如她描写的一般渐渐远去,成为一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实在是要有些勇气的。我看着在我身边扶着学步车如小狗一般团团乱战的胖娃,真的无法想象有那么一天。
龙应台从前的文字真的很硬,是那种玄武岩式的,不但冷冰冰硬邦邦,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石英什么的,难怪《野火集》21天能再版24次。冲击力和思想是那个年代反抗者的标签,特别是这些特征在一个女性身上出现,尤为难得。当然阿扁、施明德那波人从前也能做到,只是如今在政治的蹂躏下早已面目全非。
但《大江大海1949》让人看到龙应台终究是个作家,还是个女作家,而且是个离乡的女作家。她描写母亲将哥哥留在湖南衡山的火车站的时候,那种纠结和绝望真的非常入骨。动乱年代,所有人都是牺牲品。虽然从大的性质上来说,CP替代了GMT是历史的进步。但在历史的车轮下血淋淋的祭品,都是普通百姓,实在是让人心痛难抑。我曾在天涯上与一个蓝营出身的台妹聊天,她的记忆基本体现了龙应台所描写的那种去国怀乡感。我能理解这些,其实就如同父母插队一样。在另一个地方生活了大半生,却始终被告知你的故乡在另一处。等真到了传说中的故乡,却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景色风俗只是属于父母的记忆。自己的故乡恰恰却是已经离开的那个。
从这个特征来看,今年新科奥斯卡文学奖得主赫塔·缪勒,其实和龙应台很像。生于罗马尼亚,却作为德国裔始终被排斥被边缘化,回到德国却一样在主流之外,不被接受。以至于她的获奖在德国都让人感到意外。我问过在德国的朋友,基本对此人不甚了解。相对上一个获得诺奖的德国人君特·格拉斯,此人真是默默无名的紧。不过如果有耐心读一读她的作品,也会发现她的文字还是对得起作家这个称号的。水平我不好评定,但那种站在远处的决绝,很得我心。其实这是一种挺绝望的做法,但也是别无选择。
话说回来,难得一个不背稿子的周末,在西向的客厅里坐在窗边,牵着儿子学步车的绳子,让他在身边乱跑,慢慢看手上的书,真是一个悠闲的冬日啊。


9条评论:

◇ 九胤 2011-07-18 00:06 #9
对于他乡和故乡的纠结和挣扎真是历久弥新的题材。想起十年前人在异国,看过身边同学对于入籍的狂热,也看过周围华人为融入社会的艰辛努力,才知道别人口述的天堂其实冰冷刺骨。那里不是家,即使安家了也不是故乡。于是即使可以呆下去住下去,还是顺着老爹的话就坡下驴地逃了回来。
作者对小人物的悲喜和家乡的话题很敏感,真好。
最后,牵绳子这句话,让我想起禽兽曾经总说的“捉宝宝”。管他多么叱咤风云的汉子,重要变成贤良的老爹啊。

◇ 冰河 2009-12-28 01:35 #8
我推崇的人里王志是男的,罗伯特·卡帕是男的,爱德华·莫罗是男的,克朗凯特是男的,陈虻是男的……我不想列举了。这个和性别无关,只是看学识和风骨而已,饭饭同学你太八卦了。
至于我的文章,哎,还没有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地步,报道毕竟是报道,不能信口开河,所以我才这里写这么爽,这里不用负文责啊。
我应该是记者和文人中间偏向记者一些吧。我喜欢自己有风格,也有明确的目标,只是现在还做不到而已

◇ ff 2009-12-26 22:32 #7
而且我很好奇你写的杂志文章,是不是和你写博客一样,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你还真是骨子里一个文人,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哈哈

作家需要的是风格,而记者最不要的是风格,不知道你是哪一种

◇ ff 2009-12-26 22:27 #6
发现你推崇的人都是女的
胡舒立,柴静,龙应台......

◇ 罗兰 2009-12-25 09:42 #5
我有这个东西的电子版。

◇ 夜游 2009-12-24 12:21 #4
我还是喜欢牵着绳子这一句

◇ 锦绣 2009-12-22 15:33 #3
这一篇挺好看的。

◇ 冰河 2009-12-21 10:45 #2
他现在还没人格呢,只会流口水,我很容易就欺骗他做什么事情……

◇ flyingring 2009-12-21 10:40 #1
可是,事实上猪娃现在不就和你是完全不同的人了吗……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