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老戴谭湘源 2009-03-14 21:00 “我给过你们那届的好几个人打过电话,只有你一个的号码一直能打通。”老戴坐在我对面,啤酒杯再次举了过来。
“谢谢你老记挂,这算是我一直不换号,少有的安慰了。”我也将啤酒杯迎了上去。
老戴是与我同院的博士生。99年院里排练一个大合唱“鼓浪屿之歌”,他来帮我们当钢琴伴奏。现在算来他那时才刚入30岁,但因为从小少白头,坐在钢琴旁颇有些风采。老戴在考院里的博士生之前,是做外贸的,为什么要来读博,我现在也没太弄清楚,而排练认识后,我也不记得他怎么就知道我在弹吉他了。总之那之后没多久,他就偶尔会在夜里九十点钟,赶过来跟我们一起玩吉他。
那阵子我和隔壁宿舍的两位同学,经常在楼道里一起弹吉他。我记得当时用着隔壁同学的一把旧的普及型吉他,刚刚才能把和弦换把学会。老戴过来后,声称向我们学习,其实到最后也就是大家一起唱些那时候的民谣与流行。老戴当时的水平确实只能跟我相当,但他看着吉他书上的谱,一般都弹得比我们艰难。原因在于吉他的和弦在左手上按好之后,只要右手弹弦的节奏正确,就能对上唱歌的调子,至于是依次弹5、3、2、3、1、3、2、3,还是5、4、3、2、1、2、3、4,只是在音效音色上有不同,当然好的谱,常常还会要求中途加花,但确实不加也不影响歌唱的流畅感。在尚不熟练的情形下,为了能集中些精神唱歌,我经常只看和弦而不管具体弹法,只按自己熟练的顺序来弹(现在还经常这么干!)。老戴对此不以为然,他也跟我们一起乐呵,但要是碰到自己上手,就一定想办法遵照谱子严格弹下,顶多难的就弹不下来了。他跟我说是因为弹钢琴,严格对谱习惯了。
我那时还是个愣头青,自学吉他纯粹是为了排解初恋失败的阴影。当时不仅逃课,也压根不知收拾衣着, 总之现在回头看就是灰头灰脸的生活在灰色轨迹上的人物。老戴是我们的学长、相当于大师兄,年纪又长我们近十岁,生活经验早累积出了待人随和,所以每当他从博士生楼跑来我们本科宿舍,专找我弹吉他,说实话都能给我带来一些隐秘的虚荣感。但这种时光没有维持太久,后来我也有了新的女友,大三结束后我更是整个人搬到了校外租房去了。老戴现今还在打探我为什么跟女友分手了,说偶尔在图书馆这些地方,看到我们两个小朋友在一起,觉得很好。
但之后就再也没有过更紧密的联系了。大四有一次在校外吃饭,碰上了他,二人一起对坐吃饺子,他说他也跟我们一样要毕业了,正在寻找自己的路子。自此以后二人再没见过面。只是基本上每隔一两年都会接到他的电话,电话中简单交换一下各自的境况,我只弄明白他后来去了呼和浩特教书,而我怎么着当了编辑又辞了职,他也只知道个模糊大概。也有在电话中说找个机会见个面,但最后都没实现。有一次我甚至人在呼和浩特给他电话,没想到他却回了北京——算得上是真正的相交淡若流水,若时间匆匆而过的流水……
我没想到下一回碰面竟是一次偶然。去年夏秋,我陪来京旅游的大姐去转北大,从图书馆往下经过老文史楼的转角时。突然见到一个瘦高个顶着一头花白头发经过。我惊呼一声:老戴!!
站在马路边简单地聊了一下,才知道他已回到北京,在清华读博士后又一段时间了。因为互相都有事在身,二人约好之后再聚餐详谈。临走时他给了我一张名片,我在上面看到了几个头衔,但显见都是些没“正经”的职位,什么博士后联谊会秘书长,博联会常务理事等。心下暗自觉得,虽然本科时还不怎么懂得识人,但基本上他给我留了一个闲散自由的印象,一直不知是否正确,现在看来,似乎还是对得上来。
又拖到近日,二人才真正坐到了餐桌的对面,互相感叹一番,我已经到了当年相识时,他的那个年纪。
老戴前年跟长跑多年、小他近10岁的女友结了婚,二人在女方工作学校的附近买了一间房子。吃饭的地方就在这间学校里,之前我们还一起到他的房子附近转了一圈。今年他博士后毕业,整天忙着论文和找工作。我问他目标年薪是多少,他说了一个并不高的数字。于是二人开玩笑,我们都已经落到主流的后面了。老戴说:但这几年过得蛮自由的。
午后的餐馆已经没有多少人,只有一角有几个酗酒的大男人哼哼哈哈。窗外学生们走来走去,阳光洒满一身。面对往事和啤酒,似乎有了些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