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58]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冰河 2009-08-23 03:27




生死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似乎自古就困扰着无数有智慧或者无智慧的人。东方和西方都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东方的佛经云:有生故有灭,有垢故有净。西谚则说:EVERYTHING HAS BEGINNING HAS AN END。不过对于人这种万物之灵来说,这种大而化之的东西并不足以解除疑惑,因为它只陈述了规律,却并没有说明本质。生之前为何,灭之后剩啥?烦恼还是无穷无尽啊。倒是庄子的梦蝶说更合我的胃口,生又是什么?死又是什么?谁能参的透呢。

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亲人朋友的逝去,正如JINER说的那样,逝去的这个人与“自我”的联系很重要,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在你生命中所占据的地位。我们固然会为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悲痛,但这悲痛远远不比身边亲近的亲人朋友消逝来的撕心裂肺。因为这个人可能已然成为你自我意识的一个延续,你会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想念他,描述他,联系他。等到惊觉他已然不在的时候,就仿佛灵魂和肢体都缺少了一部分般疼痛。人是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一定能适应这种残缺了一块的生活。但缺少了就是缺少了,后来的你,再也不是从前的你。对于我来说,没有了薰之后,我就是如此。

别人的生死是如此,那么自己的生死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过自己的生死还能好端端的把感受转述给别人。因此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神秘。根据我的经验(我曾有濒死的经历),那只是很短的一瞬,但人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却无限的扩大。思维特别敏捷,五感特别清晰,仿佛一部机器在毁灭之前会把最后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不知这是不是身体试图延续生命的本能反应,并没有什么痛苦。反倒是真挺过来的话,可能是由于透支会带来格外的痛苦。

所以从我的经验来看,其实死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那为什么人还那么怕死呢?死的恐惧源自于对生的热爱。大家都听说过,越有钱的人越怕死,这个判断是对的。因为有钱的人生活中有太多财富和享受让他牵挂和热爱,不想失去它,因此怕死。不过照这个逻辑,那穷人就不应该怕死咯?显然不是。穷人也一样怕死。穷人因为拥有的东西少,往往对拥有的那一点特别珍惜,这种热爱在量上可能未必如富人那样大,却在质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还只是就物质层面上来说,就精神层面上来说,无论穷人富人都有亲情爱情友情,这些对于感情的留恋无论穷富,都一样珍贵,大家都怕失去它,所以大家都怕死,怕失去。真的失去所有的人,对死一点都不畏惧,因为他没有留恋了。另一个极端则反过来,假如对生命中珍贵的东西的热爱大于对死亡的恐惧,人同样也会坦然面对死亡。例如母亲会为孩子牺牲自己,丈夫会为家庭牺牲自己,有骨气的人会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死,有理想的人会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死。不是不怕死,不是不惜生,实在是这些东西就是生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些让人热爱让人奋斗的东西,那么活着和死了也差不多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实在是民为了更好的生而死啊。

其实一直以来,我一直很佩服谭老,他对于生死的态度是我尊敬的,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既没有特别的恐惧,也没有特别的留恋,是个能将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完全坦然释放的人。但从人情上来说,这有些太冷酷和淡漠,并不是很好的人生态度。只是这个奇怪的人啊,仿佛分裂了,他对生的热爱同样不少,莫非是这些东西支持着他不怕死亡么?还是跟我一样经历过生死而无所畏惧了?搞不懂,搞不懂……倒是罗老师显然是对生死挺在意,显得更有生气一些。以上纯属猜测,两位可以当我胡说八道。

至于我自己,虽然经历过生死,也一直对生死比较坦然,但显然我还是比较喜欢活着的。一方面我的观念是为了那些逝去的爱我的人们,我要好好幸福的活着,另一方面,我也还有很多热爱的人和事情,比如我的父母、朋友、家庭和信念,为了这些,我也要好好的活着。当然如果有必要,为了这些我也不怕去死。

我最近偶尔听到李宇春的新歌《蜀绣》,忽然喜欢上了。虽然我不是李宇春的歌迷,也不待见郭敬明,但是这首歌里传达出的思念和留恋,却沉甸甸的砸在了我的心上。在写作的时候一直在听,“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我觉得这很能让我想清楚生死,因为我想起了我为什么活着。有牵挂,同时也被人牵挂,真是幸福啊!为了这些,我们要好好的活下去。

不要忙着寻找答案,还是先注重过程吧。


11条评论:

◇ jiner 2009-11-02 10:25 #11
武志红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你可以去新浪上找他的博客。
他的博客评论是我见过的博客中水平还不错的,颇有些可玩味的评论。

◇ 冰河 2009-11-02 01:53 #10
部分同意,莫非说“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也是同样的道理?另外武志红是谁?这几句写得挺有意思

◇ jiner 2009-10-31 19:48 #9
上面粘贴的有点问题,想引用的话仅有这些内容:
“看来真是如此,那些最好的东西,懂得的人倒不怎么非想传递,譬如佛陀对其思想的态度,譬如老子写《道德经》的故事。

  相反,那些最恶劣的东西,拥有的人倒很想传递,不仅期望在自己活着时传遍世界,还梦想自己死后继续传递下去。

  或者说,找到了真我的人,对于传递不传递就没有了兴趣,而没有找到真我的人,会渴望把一切似乎证明自我感的玩意传递下去。

  我一个朋友,在状态最糟糕时梦想生一个孩子,而之所以想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精神传递下去”。”

◇ jiner 2009-10-31 19:42 #8
“看来真是如此,那些最好的东西,懂得的人倒不怎么非想传递,譬如佛陀对其思想的态度,譬如老子写《道德经》的故事。

  相反,那些最恶劣的东西,拥有的人倒很想传递,不仅期望在自己活着时传遍世界,还梦想自己死后继续传递下去。

分析文章将不会出现。如果完整地说,我的理解是:当我们不愿意或找不到路向内寻求自我的觉醒,就容易向外寻求一些东西,而向一个貌似更大的存在认同,就会令自己有一种(虚假的)自我感,这种我等于一个集体的感觉会让自己觉得与整个世界找到了联系,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荒谬。我们深知这一点,但又不能承认这一点,承认了就意味着这种自我感的崩溃,于是用种种办法来强化这种认同,而最强烈的认同就是攻击和杀死异端。斯大林的这段话中,最后一句尤其令我心惊——“就变成了撒手而逝的东西”。他试图将自己的东西传递下去,最好是无数世,就像秦始皇的梦想一样。看来真是如此,那些最好的东西,懂得的人倒不怎么  或者说,找到了真我的人,对于传递不传递就没有了兴趣,而没有找到真我的人,会渴望把一切似乎证明自我感的玩意传递下去。

  我一个朋友,在状态最糟糕时梦想生一个孩子,而之所以想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精神传递下去”。”

这是武志红最近的一篇blog写的,我觉得说出了我想对冰河说的话

◇ 饭豆 2009-09-02 19:18 #7
无意间看到仨个人的字,仨个人的生活。但一篇《以父之名》之后,从此默默关注,静静阅读。赏心又阅目。

◇ 冰河 2009-08-24 23:17 #6
哈哈哈,所以说想法是会变化的,谁开始都怕死,可能慢慢反而不怕了。经历过很极端的心理变化,不可再那么容易揣度其动机和原因了,这个不能分析动态的,只能分析静态的啊

◇ jiner 2009-08-24 20:49 #5
我就是不认同我执等于热爱生啊。
你说没有热爱的人生就让有些人去死了,让我想起一个很有趣的——黎力抢银行的故事。他本来也生无可恋准备去死了,抢银行是为了给父母留点钱,可是抢过之后压力释放了,反而也不想死了,连结巴都治好了!这又是为什么?所以所谓的“生无可恋”只是想法而已,真相又是什么样的呢?
唉,想想真觉得要有意识的活着才行。否则不管是所谓热爱还是所谓无可恋,全部都是笑话呀!

◇ 冰河 2009-08-24 20:03 #4
哈哈哈哈,楼下同学明显没有好好读我的文字,我已经写得很明白了,不想重复。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即使活着,所有的东西就都是你的么?有的人之所以会去死,一个理由就是“生无可恋”,活着没有什么让他热爱的了,所以也就不怕死了啊。

◇ jiner 2009-08-23 20:58 #3
“死的恐惧源于对生的热爱”这个结论说的太草率了吧。
我看到几乎所有的死的恐惧都来源于“我执”,觉得这也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死了就都不是我的了,于是恐惧。
谭老面对死亡的态度,倒真的像比较健康的对待生死的态度:热爱生,也不惧死。

◇ 罗兰 2009-08-23 09:00 #2
哈哈,你自己写开心了,就来催我们的稿子了。

命题的事,等湘源从天津行宫回鸾之后再商量。

◇ 冰河 2009-08-23 05:04 #1
人在上海采访,写专题写的实在是郁闷了,干脆来这里驰骋一阵,恩,果然写稿子也顺畅了。我说两位,8月命题我们写什么啊?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