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26] [转载] 风萧萧兮易水寒
谭湘源 2008-07-10 21:36

《走遍中国:河北 天津》上看到的。我也不知作者的观点是不是符合史实(所谓“历史就是妓女,谁都可以搞一搞”……),也不推崇荆轲的处世之道(事实上感觉这种人有点矛盾),但读后确实感觉跟以前所看所想并不一样,就OCR后贴上来了。

===========

《史记·刺客列传》有六千多字,其中一半以一留给了荆柯,可见司马迁对荆柯的推崇。与传统刺客不同,在荆柯身上,体现更多的是游侠的自尊和自由,而不是一个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忠仆式的刺客。

游侠首先是游走四方的。荆柯是卫人,喜欢读书,这一点已经使得他跟传统武武士看上去有些不同,另外,他喜好击剑,侠客的必修课。他在榆次跟人论剑,到邯郸与人下棋,发生争执,就默然而去,似乎性格并不争强好胜,而且少言寡语,颇为超逸。果不其然,到了燕国,他跟燕市的狗屠高渐离结为好友,两人整天饮洒作乐,“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干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司马迁的淡淡几笔描述,荆柯的个性就已经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个人,似乎不是谁可以收买的,也没有意愿为谁去拼命,只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乘兴而来,兴尽而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淡泊的人,突然决心干一番大事业,到万里之外的秦廷去谋杀某个跟他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秦王,而且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母国,只不过是为了路过的一个小国。这就是荆柯,一个难以预料的人,其实,也是可以预料的。荆柯刺秦王本是出于田光的推荐,推辞是可能的,不过接受也未尝不可,反正是游历天下嘛,碰上什么就做什么,似乎在他看来,论剑、下棋、喝酒、唱歌,这些与刺秦王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太子丹初遇荆转,讲述了滔滔一番大道理,荆轲全无受到激励的表现,只淡淡答了一句:“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然而,接着他居然答应了下来。

答应是答应了,但改不了他漫不经心的做事态度,荆轲迟迟没有动作。把性情急躁的太子丹逼得团团转。其实,田光看中的人,自然有他的道理,荆轲是个做事疏而不漏的人,外表的散漫,井不能掩饰他内心的决绝和磊落。太子丹不忍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他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做了,居然也做到了。他想要樊於期的人头,就跟其本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这不啻为历史上最令人不知所措的一幕。俗话说,英雄识英雄,荆柯没有看错人,樊於期眼都不眨地自刎了。就这样,樊於期的人头、释亢的地图、徐夫人的利匕,都准备好了,荆柯似乎看不上白己的副手秦舞阳,还在等另外一个不知名的人。他等的是谁呢?一向言语简略的荆柯没有说,司马迁也无从查询,于是成了历史之谜。其实,不说也可想而知,一定是个跟他自己一样自甘平凡的人。否则的话,一个能让荆轲等待的人,论其才华和风度,在求贤若渴的战国时代,要想出名很难吗?

太子丹算不上什么有胸襟的人物,没等儿天,又急了眼,以为荆柯变了卦,甚至说出让人难堪的猜疑之话,“日子已经到了,你荆柯要是没这个意思的话,我能不能先派秦舞阳去呢?”豁达的荆柯第一次有了怒意,大骂太子丹:“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看样子,他颇看不起偏狭的太子丹,这也是让人好笑的一幕,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不相符的是,荆柯其实是替一个他并不放在心上的人去刺杀秦王的。或许在他看来,秦王和太子丹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他是为自己去的。易水滩头,寒风猎猎,大风刮过山冈,上面是无边的天空。送别的人群里,只有好友高渐离是他的知音,最后一次击筑,最后一次高歌,极简派的荆柯就连歌词也是只有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他上了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上了秦国大殿,平日自诩勇武的秦舞阳早已经吓得面色大变,抖成一团(足见太子丹识人的眼光),荆柯却只是瞅着他淡然一笑,寥寥数语,替他解了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最终的失手,或许是副手不得力,而那个要等的人最终没有等到;或许是命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临场的发挥,无法取决于事先的计划。然而,失败的英雄,总是更令人难忘。荆柯的感染力,不仅让千秋万世着迷,就连当事人秦王自己,也郁郁寡欢了很久,似乎秦王感受到的,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失落。毕竞,只有英雄才惺惺相惜,一个与众不同的刺客,其气质和魅力,就连自命不凡的嬴政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失败了的荆柯,身被八创,倚柱而笑。据说,田光曾经评价过燕国的几位勇士,他说,“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荆柯死了,他的形象却成为传奇。在一个又一个或喧哗或落寞的时代里,他的淡定和从容,他的无所谓和有所谓,一再成为人们争议的主题。有人把他理解成“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化范例,有人认为他是个蹩脚的刺客,更有人认为他只是个穷途末路、求名心切的冒险家。但是,人们多少总觉得,关于荆柯的一切,有那么一些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荆柯留下了太多值得思索的东西。这个反传统、反主流的刺客,他体现的是另类的勇气,他看重的可能不是胜利,而是个性的自由。他活过,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大,有小,没有遗憾,别人怎么看他,他毫不介意。


4条评论:

◇ 生铁 2008-07-24 15:00 #4
事无大小,全在一心。这也是我所能共鸣的。

落实在文学作品中,你写一个中学生的爱情,或者写一场宇宙战争,都值得尊重,当然前提是你付出真心和技术。

荆柯刺秦不成,我总感到窝囊。离那么近,怎会就不成呢?

◇  2008-07-11 16:23 #3
他说的和我转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码事嘛

◇ 匿名 2008-07-11 13:01 #2
不妨看看这位写武侠的孙晓写的荆轲
http://tieba.baidu.com/f?kz=142531955

◇ 冰河 2008-07-10 23:01 #1
那才真正是一个多元化共荣的年代。尽管体制上依旧等级森严,但在庙堂之外,有才干的人依旧以各种形式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无论是屠狗的郑亥、或者自荐的毛遂、还有四处行走的墨翟,此类智者都以自己所钟情的生存方式,默默的生存在江湖中,并且不向往庙堂。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有那么多“子”的书。其实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倒有些像如今的美国,即使宣传共产主义,只要不真搞暴力革命,也同样没人追究。孟子不就曰过: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么?那个年头也是很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了。照样好好活,并未因言获罪被删帖关小黑屋。
荆轲的传奇在于他满足了中国人对于英雄的一种浪漫想象。首先他是一个武功高手,是个剑客,自然背后会有很多恩怨纠缠。其次他不在意钱而在意自在的生活,脱离了一般杀手的层次。第三他喜欢艺术,能够和高渐离这种民间艺术家一起高歌,虽然水平未知,但正如我在梵高的《鸾尾花》真迹边上也要龇牙咧嘴拍个照片一般,沾点艺术气息总会让人高看一眼。最后,他从事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几乎完成,但还是失败了,进而导致一个国家的加速灭亡。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想不成为传奇都难。
不过,我在看完之后就想:荆轲是否喜欢这个结局呢?一个游侠死在艰巨的委托中,正如一个记者死在采访一线,是他理论上最好的结局。但是我觉得恐怕荆轲并不享受他的游侠身份,也许如平民般老死是他最渴望的结局。这个神勇之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遐想。

PS:历史是个婊子并不假,但她也是个高级的婊子,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搞的。所以我很讨厌持着那副腔调仿佛一切都看透的狗屁人物。曾经在某个外出的活动中有人一路说了3次这个论调,最后我对他说其实你也是个婊子,谁都可以来搞你一下。不信你看看,电信的可以搞你吧?税务的可以搞你吧?查暂住证的可以搞你吧?打劫的自不用说,劫财又劫色。关键在于,他们都有足够的资本(权力或者暴力)来搞你,像我这样的没权没力的是搞不了的。所以不要说谁都能搞。是有本事的人谁都能搞,没本事的只能口淫一下而已了。然后此男再也没怎么在我面前说话。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