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99] 士兵
冰河 2011-03-07 02:28


“老兵不死,他们只是默默离去”
这是一代名将麦克阿瑟在退休仪式上给他的支持者留下的话,我想,放到这里非常合适。在人生这个战场上,我们都是一个个为了某种理由而奋战的小兵,有成有败,但总希望得到个有尊严的结局。只是,这很难。

之所以想起说这个,是上一次聚会上,新加入的袁慧强同学说起她正在看《士兵突击》,勾起了我很久之前的回忆。这部电视剧已经红了很久,以至于现在人们都不再提起它了。如今的流行是更多的军事意淫剧,比如《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什么的,剧情狗血,造型华丽,都试图复制《士兵突击》的成功,但却没有一个能做到的。同时可以看到中国影视剧创作的低级和无奈。

《士兵突击》最红的时候,百度贴吧都爆了,满街的媒体都在说许三多,到处都是王宝强那张傻傻的笑脸。我却没有掺和。也许是当年在新浪舰船论坛里追《兵王》的时候已经把热情都用尽了,也许是我对这本书这个电视剧的理解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总之那时候虽然同样看了新版书和电视剧,但我没怎么评论,我更喜欢从前的那个版本,就是上面那张图,最早的《士兵》,没有那么多华丽煽情的POSE和标志,就一个钢盔,冷凝简练,留个大家一个人成长的故事。

《士兵》原名《兵王》,我最早看到这个故事是在2001年的新浪舰船论坛,当时非常有名的军事论坛。小说是从一个话剧剧本改写而来,原话剧是由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排演,获得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以及诸多荣誉,也让这个话剧团避免了被解散的命运,从中可看出其价值。在论坛上发这本书(当时还未成书,作者兰晓龙也在和我们这些最早的读者反复讨论,对其进行修改)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十年内难得一见的好作品,鼓励他把书弄出来。兰晓龙还担心这本书出来没人买,我们都说出来了我们这些读者至少可以保证你一万本的销量,保本没问题。首印8000册卖光,加印12000册,基本卖光,但漓江出版社没有再加印。当时兰晓龙对这个成绩已经很满意了,我们也激动很久,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本书能红到后来的地步……

《士兵》讲述的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而在最初的版本里,和后来的电视剧有所不同,更朴实,更贴近一个人的心路,因而更有文字上的冲击力。不像后来的版本更有画面感。对于喜欢琢磨文字的人来说,最早的版本更好一些。从故事和思想来说,这书是近年来中国军事文学作品中最接近《兄弟连》境界的一本书,无关正邪,无关成败,只是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的变化历程,也是我们所有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纪念。

《士兵突击》后来的版本修改主要体现在几个人物语言和身份的修订,以及剧情开头和结尾的设定。原著(包括话剧版)都是记录了许三多和A大队在参加国际侦察兵对抗大赛“爱尔纳·突击”中的历程。后来的电视剧版图书给改成了参加国内的军事演习。说实话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国际对抗不好表现,没准再弄出个《冲出亚马逊》来。但因为这个小说的原型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的确有“爱尔纳·突击”这个比赛,中国士兵的确拿到了冠军,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真实记录,因此最早的版本更有一种真实冲击力,不像后来的军事演习那样有点假。

回到这本小说,许三多并不像王宝强那样表现的那么傻(这是很多老读者最大的抱怨之处),他只是比较懦弱和自卑。他从出生起就是没被人在乎过,大哥叫许一和,二哥叫许二乐,到了他出生,老爹本想要个闺女,但有是男的,老爹觉得多了,所以才有许三多这个名字。除了老爹的一点嫌弃,大哥二哥的戏弄之外,同村村长的儿子成才从小就是他仰望的对象,无论从成绩上还是人缘上都死死压住他,即使当兵都是老爹豁出去老脸,套来了招兵班长的一句话(就是史今这个倒霉蛋),才让他有了机会和成才一起去。所以许三多这个人,从小就不知自己为啥活着,不知道想做什么,不知道能做什么,就像我们很多人在高考,乃至大学毕业前后的那种状态,稀里糊涂就给扔到了部队。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把连长高城给惹火了——面对突然出现的坦克,他举起了双手,这对于钢七连这样一个有红色荣誉传统的连队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所以从开始连长就不喜欢他。加上这个人的确有些笨,没信心,反应慢,除了班长照顾他,成才念着乡情和他有交往,几乎没人喜欢他。后来他也顺利成章的被扔到了看守加油点的野外驻守。说起来也算适合他。

到了那么一个三不管纯放羊的地方,许三多的亮点反而出现了,就是执行认真。他和新兵连一样出操,站岗,训练,还给荒芜的营地铺了一条路。混日子的战友讨厌他,因为他的认真让不认真的人难受,但当兵,就是最基本的大头兵,认真服从是最重要的,尽管在技能上他不是最好,但态度上很出色。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这个放羊班很多人的命运。

这是许三多的第一次成长,就如同我们离开家,离开学校,第一次进入社会一样,面对的是和课堂中完全不同的现实,光怪陆离,可以混,可以玩,也可以认真,很多人就栽在这第一步。尽管聪明如李梦,资历如老马,最后都成了放羊的混混。所以面对许三多,他们那么羞愧。

许三多回到训练部队,又显示出了短处。光知道认真执行是不行的,必须会应变,有判断,这都根源于人的自信心,问题是他缺的 就是这个。班长怎么踢他打他带他都不行,因为他无法理解太崇高的目的。于是班长最后给了他一个很具体的理由:你干的好,我能升上去。为了报答班长,这个家伙才开始了有方向的拼命,显示出一个人的天赋和能量。问题是,他出色了,代价是显得不那么出色的班长必须走,于是他又开始悔恨和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只是学着史今的样子,在形式上重复一个班长的所作所为,但如果没有意外,他就到此为止。

第二次考验来自于军队改编,钢七连被解散,重整为电子对抗侦察连。除了连长和许三多,其他的人或者退役,或者调离,只有兵头和将尾——班长许三多和连长高城被留下处理后事,连长不忿,但习惯认真执行,不想将来的许三多反而给心高气傲的连长上了一课。其实无论史今还是此时的许三多,都是很优秀的士兵了,就是明白士兵的本分,并且坚持。正如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那样,知道什么是对的,但能否坚持,就是个大问题。

许三多在钢七连的半年留守让我感触弥深,他一个人就代表这个连队,连长也调走了,他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出操,一个人整理勤务,一个人唱歌……小说里有句话“当兵的就是死都是抱着团死一起,就怕一个人没支援,现在什么事情就都靠你自己了啊”。话很简单,但放到现实却是困难的无法想象。因为人最怕的就是寂寞,面对一个困难,没有战友,孤军奋战,那种孤独绝望和无力感,能把一个人的精神摧毁。许三多也是一样,他甚至都不会说话了,因为太久没有和人说话,除了机械的唱歌和喊口号。连交流都没有。他的情况是极端。但事实上面对现实我们坚持奋斗的时候,那种寂寞,何尝不是如此?有多少人可曾有和战友交流过心中的苦闷和无奈啊。很多年前上中学时,我读过一篇小说,《1983年全国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陆文夫的《围墙》是其中一篇。还有《啊,女兵》、《索伦河谷的枪声》、《引而不发》等描述军旅的作品让我难忘,对了,还有很棒的《肖尔布拉克》,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去看看。其中《引而不发》很有《士兵》的味道,“引而不发,跃如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意是拉开了弓不放箭,让别人观摩。放到这里,是表现军队“养兵千日,难待一时”的寂寞。士兵是为战争而准备的,但又不希望有战争,可真正临战时,那种渴望是难以言述的。那篇小说很好的表现了这种痛苦。放到《士兵》中,就是面对没有方向的未来,那种坚忍和等待。

事实上,过了这一关,许三多已经成为一个男子汉了。他在团里成为传奇,不仅仅因为他军事技能的优秀,还在于他一个人撑起了一个连队,钢七连始终没有失去它的灵魂,因为这支连队就是在苦战中幸存下来的。原著中如此描述“这支连队打过很多次血战,每次战斗过后,他们并不忙着庆祝胜利,而是默默的收拾好战友的遗体,包扎好身上的伤口,庆幸自己又活了下来,并为了在下一场战斗中幸存而做好准备”。它有无数荣誉,但它战斗的目的,不过是像一个士兵那样活着,并且有尊严。这是解放军之所以成为百战雄狮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很难,因为要有尊严,就像现在说“站着,并且把钱赚了”一样难。许三多的六个月,让他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少年,而成为了真正的优秀士兵。所以到后来,无论是临阵退缩的成才,还是动了“走一下关系”心思的连长,都在他面前惭愧,因为尊严。这个东西虽然现在人人都说可以放下,“小不忍则乱大谋”什么的,但真的面对有尊严的人的时候,我们都会仰视,为他让开一条路。

到此,后面的路完全就是许三多的广阔天地了,他一如既往,就像在七连里一样,不抛弃尊严,不放弃战友,冲击着一个又一个困难,让旁人肃然起敬,因为太难了,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种种精神上的诱惑。这个人仿佛毫无人性一般都不动心,仅仅就是一句简单的话“那不是当兵的该干的事儿”就统统摆平了。这个时候倒是显出了他“傻”的重要性,因为认死理,心无旁骛,反而来的简单。成才那么善交际的人,吴哲那么高智商的人,在他面前都显出了短处。坚定,这是如今这个世界最稀缺的品质。而成才和吴哲从许三多身上也学会了坚定之后,同样也显出了自己的牛逼。他们在一起,最后在世界最好的特种兵中,独占鳌头。相比之下,后来电视剧里军事演习的设计,一句王宝强依旧稀里糊涂冒呆气的表演,倒显得下乘,显得许三多还没成熟坚定,只是不懂而已。我很不喜欢。

许三多的原型是士官肖毅,万岁军38军侦察兵,“爱尔纳·突击”竞赛中唯一的士官,9项个人第一,冠军主力。这个人是成才和许三多的集合体,一个人守过野外补给点,在侦察兵考试中也做过弊,但最后还是成为了后来的许三多。兰晓龙在38军装甲6师24团体验生活半年,对他很熟悉。在交流中兰晓龙曾经和我们说“许三多,或者说是肖毅,也是支持我创作出这个故事的动力,因为当时部队的话剧团也要解散了,大家都心态惶惶,就像七连那样,有这个故事、这个人才让我度过了那段最难的日子”。

因为家庭的缘故,我对部队和士兵的生活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我在高山兵站出生,从小就是在出操和口号中长大,打过各种轻武器包括高机,见过血淋淋的尸体。但最重要的,是从小就知道“我是二连的孩子”,这种部队建制的归属感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从小我们就是在这种扎堆的环境下长大,二连的孩子和八连的打,然后是五团的孩子和地方的打,再就是汉族孩子和维族孩子打,有这种集体的支援和保护,才有安全感,所以我很珍惜有一个团队的感觉。等到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北京奋斗,家乡的兵团也改制成为企业,再没有那种部队的凝聚力。到现在,我是彻底的单兵作战了,一个人决定该向哪里走,该做什么,这种艰难和痛苦仿佛一个人在钢七连一般。所以我分外理解许三多一个人撑钢七连的痛苦,也明白他坚守的意义。

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老兵不死,他们只是默默离去。十年过去了。《士兵》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连这书的封面,都是我费了不少力气从旧书网站上找到的,它已经被淹没在各种华丽的封面和花哨的故事里,就像一个普通的士兵那样。当初为这本书喧嚣一时的人群里,能如许三多一样坚持下来的终究是少数,更多的人选择了李梦的道路,无可厚非。他们从来没理解过七连,自然也不会像七连那样坚持。但对于我们这些最初的读者来说,没人知道这书在十年前给我们那批人的勇气和力量。很多在论坛上认识的朋友,至今有联系,并且在站着赚钱,这很不易。而十年之后,我面对无战壕,无战友,也不知向哪里冲锋的状况,想起了曾经像史今一样寡言少语但身体力行带我们的徐班长,想起了靶场上威风八面,却在退伍后酗酒而死的梁指导员,想起了对我严厉苛责促我成长的主编Walker,想起了当年坐一桌嘻嘻哈哈讨论选题的记者组诸位同事,多年后,这些记忆,对我还那么清晰,和这本书一起,构成我心底里最基本的信念和勇气。

许三多将来会怎样?我们不知道。而在现实中,我们都要学会低头弯腰,因为各种理由。据我所知,史今更多的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民工,伍六一也是一个出色的擦鞋匠,这是更现实的结局。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怀念那个夏天,看到这群人,看到自己成长变化的时候,那种兴奋和快乐。士兵可以离开军队,但不会离开战场,所以我们这些长大不成年的毛孩子们,就像眷恋校园和初恋那样,眷恋许三多,眷恋那个当初的自己,以及未能坚持下来的那个时刻。希望自己仍旧是那个稀里糊涂冒傻气,却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只是,还回得去么?

无论如何,希望当初的那一点勇气,还能流在血液里,支持我们在这个乱糟糟的战场上有尊严的生存下去。

再见,士兵,好运,许三多们。


13条评论:

◇ 壹分 2011-03-10 21:24 #13
发现《士兵》的作者叫“兰晓龙”……召唤四毛现身!

◇ 冰河 2011-03-10 18:53 #12
许三多是最普通的乡村中国人代表,勤恳、朴实、浑噩,城市和部队是他们的机会,开了眼界也许有出息,也许没咋地,大多数中国人都这样。561戾气太重,他的结果似乎是宿命,过刚易折,好在部队给了他足够的磨练,否则不为大善必为大害。

◇ 袁慧强 2011-03-10 13:39 #11
伍六一这个人真爷们,真刚性,看到他伤愈后跟高连长抱头痛哭的时候,也跟着稀里哗啦的,我是从来不会心疼许三多这样的“无痛感”人士的。

◇ 袁慧强 2011-03-10 13:35 #10
三多这样的人应该庆幸生长在部队吧,应该庆幸遇到了史今,伍六一,高连长和袁朗等人,他来的时候带着怯懦,白纸一张去成长和经历逝去,天真的信任感和坚持成全他成为最顶级的兵。如果三多去打工或者在村里种田,又会怎样呢?

◇ 冰河 2011-03-09 17:49 #9
楼下袁同学,这书里每一个人物,当初我们都讨论过N多遍,作者也参与其中,当然各个都如数家珍了。不客气的说,连那个倒霉摄影干事,我们都给上了一个标。至于书……在找,书架上放不下,要看书箱子里有否……

◇ 袁慧强 2011-03-09 13:18 #8
袁慧强来也,士兵突击反复看了三遍,有段时间完全沉浸在电视剧带来的冲击中,还把签名档改为:“袁朗像一道阳光,伍六一很爷们,高城味道十足,但是大爱史今”。那天被湘源带着遇到了另一个惊喜——冰河,滔滔不绝,妙语频出,如数家珍的冰河,真是帅呆了。

--这篇文章,还准备看第二遍,细细体会,士兵突击还打算看第四遍,冰河说是会借给我书看的哦。

◇ 顽石 2011-03-08 20:40 #7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坚持。

◇ 秃顶的死鱼眼 2011-03-08 20:32 #6
要是现实的军人,能有艺术作品里军人,50%的觉悟就好了。

◇ 为毛要起名 2011-03-07 22:39 #5
为了这篇文章,我也打算去看看《士兵突击》了。

◇ flyingring 2011-03-07 17:23 #4
好几次想看看《士兵突击》的电视剧,因为总听人讲怎么好怎么好,可惜好几次看了个开头就看不进去。后来我爸给我讲了讲剧情让我从中间开始看,还是看不下去。就一直很纳闷,这电视剧到底在说什么?想说人活着就该什么都不想都不思考傻乎乎地服从命令,然后就傻人有傻福?这种观点我很不能接受。

看了你这篇文章,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这样的……

◇ 老猫 2011-03-07 17:11 #3
订阅了你们的博客,但发现rss不是全文输出,可否把rss调整为全文输出呢?

◇ j 2011-03-07 10:56 #2
冰河的长篇我少有能看完的,这一篇看得我流泪了,心里仿佛有什么紧绷的东西在汩汩往外冒,要流出来。那是混着激动、惭愧、迷惘的混沌,暗流下却又能分明的感觉到有力量在酝酿、在成长。
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人在站岗、在放哨,孤独的在时空的洪荒中流浪;每天和人说很多话却觉得没有人被听见、被看见;也曾怀疑自己的追求和坚持,是否实际上只是drama只是冒傻气。
我对生命和生活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我知道自己并不想走别的路,不想走那些所谓好走的路。

◇ 冰河 2011-03-07 03:55 #1
又是巨长的一篇,这是因为袁慧强同学的缘故想起的,不知她是否能看到,所以麻烦谭老转达一下吧。也是感谢她唤醒我这段很珍贵很快乐的记忆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